千百年来大豆一直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大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又是新兴起来的世界性五大主栽作物。可以说,现在世界上的大豆几乎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去的。我国的大豆大约于2000年前传到日本和朝鲜,1740年引进法国,1790年传到英国,1875年传入奥地利,1881年传入德国。1873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第一次展出中国大豆即引起轰动,被人们视为珍品,称为“奇迹豆”,从此,中国大豆大步走向世界。
不但如此,作为农业大国,大豆是支撑中国农业命脉的主要产业之一,保守估算,在全国七亿农业人口中,常年种植大豆的农户约5000万户,涉及约1.5亿左右的农业人口,约占农业人口的16%。仅黑龙江赖“豆”生存的农户就多达一千万人左右,这些大豆种植农户50%以上的家庭收入来自大豆,是当地农户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为什么大豆成了黑龙江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黑龙江北安农恳分局副局长陶喜军介绍说,一是由于地质的因素,受地处高寒、日照、霜期的影响,很多地方只能种植大豆。二是大豆也是天然的“药物”,能治愈地方病——克山症和大骨节病。
克山症是一种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症状的地方病,因1935年最先发现于中国黑龙江省克山县而得名。大骨节病是以关节软骨、骺软骨和骺软骨板变性坏死为基本病变的地方性骨病。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是怎样产生的?营养学家张一民在根据地方病防治所近三十年的病区调查资料后指出,由于豆类作物种植减少,使当地人群的日常膳食中豆类食品缺乏,是引起发病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大豆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新发现,使大豆及其相关产业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国一家杂志预言:“未来的十年,最成功而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是汽车、电视和电子产品,而是中国的豆腐。”
虽然社会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但大豆依然是世界上经济强国的主要农业产业,大豆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衰直接影响到食品、机械和轻工等相关产业,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发展大豆产业也成了一些国家走向强国的途径之一。美国人称大豆为“金豆子”, 1973年大豆即已成为美国农业收入的最大来源,大豆生产及出口给美国带来巨大的财富。
美国于1765年首次种植大豆,1915年华盛顿州的一家榨油厂因了解到中国榨油方法,才首次加工了美国种植的大豆。此后,加工商同生产者签订了大豆生产合同,促使美国大豆种植面积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世界市场对烹饪油、沙拉油及肉类的需求持续增长,促使美国大豆生产迅速扩大。50年代初大豆面积尚不足560万公顷,到1971-1972年已增至1700万公顷,1979-1980年达到创纪录的2850万公顷,至此,美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消费和出口国。1992年美国大豆总产5900万吨,占世界大豆总产的52%。每年出口约2000万吨,占世界大豆贸易总量的66%;单产2530公斤/公顷,比世界平均单产高23%。现在,美国大豆年产量达到7000万吨,居世界首位。
无独有偶,巴西也因大豆稳定了国内农业经济使其工业迅速发展,从而走上了强国之路。1967年巴西南部地区遭受霜冻,许多咖啡等经济作物被冻死。当时,华裔企业家林训明建议农民在重新栽种的咖啡幼林中间种大豆,并同农户签订收购合同。许多农户发现种大豆的效益好于种咖啡,从此大豆面积迅速扩大。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世界市场大豆紧缺,价格上扬;再加上政府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如低息贷款),从而促进了巴西大豆生产的发展。
1965年巴西大豆面积仅为43.2公顷,总产仅占世界大豆总产的1.8%。1980年增至877.4万公顷,大豆出口量也由52万吨增至1520万吨(包括豆粕和豆油)。1992年巴西大豆面积为1080万公顷,总产2130万吨,占世界总产的18.5%;单产1970公斤/公顷,略低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目前巴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大豆成了各国的农业之首,使其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并支撑起强大的工业体系,但在中国,大豆的种植面积正在萎缩,占全国大豆产量二分之一强的非转基因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已经减少25%。而以大豆为原料的当地油脂企业高峰期数量过百,目前能够断断续续开工的只有四五家,面对使用质优价廉进口大豆的非主产区的油脂企业,当地企业普遍难以招架。
而此时,美国农户正计划将2008年的大豆种植面积扩大13%,由2007年的6,410万英亩增至7,260万英亩,
美国Farm Futures杂志表示,根据杂志对600位农场主的调查,扩充大豆种植将占据一些玉米播种面积,可能导致美国玉米播种由今年的9,290万英亩下降8,490万英亩。Farm Futures的市场分析师Arlan Suderman称,“上涨的输入成本以及大豆价格的吸引力刺激农户放弃一些玉米播种。不幸的是由于行业需求并为显著下降,玉米市场无法承受800万英亩的面积流失,这引发了未来六个月内玉米和大豆作物种植面积的争夺大战。”